現狀和趨勢。
與往年一樣,我們的第五次調查的樣本仍然來自財富(中文版)的讀者,但今年的被調查人數從以往四屆的 3,000 位外資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增加到 5,000 位。調查自 2004 年 1 月 19 日開始,3 月 1 日結束,共收到有效反饋 1,076 份,反饋率為 21.5%。
調查結果清楚地顯示,中國市場仍然是外資心目中的一塊寶地,而迄今為止這一趨勢尚未出現逆轉的跡象。有近 90% 的被訪者認為中國對于他們的公司而言是重要的市場,這一數字與前四屆相當。2003 年中國實際吸引外資約為 535 億美元,比去年微增 1.44%,雖然未能達到政府預期的 570 億美元,但考慮到上一年較大的基數,以及 SARS 等突發事件的 影響,這一數字仍然令人鼓舞。
對于未來 FDI 的趨勢,被調查者也顯示出謹慎的樂觀,三分之二的人相信外資流入將保持“穩定增長”;認為會“大幅增長”(3.8%)或減少的人(6.9%)加起來只有 10% 強,另外有 12.3% 的人認為外資的增長將保持現有規模。
顯然,未來幾年吸收外資的諸多有利因素并沒有改變,奧運會、世界博覽會、西部開發、振興東北等都可能成為促使外資流入上一個臺階的強大動力。2003 年底,中央領導表示希望外資在新的一年中有所增加,這一信號也表明各級政府會不遺余力地為外資的進入創造條件。此外,日、韓企業 生產線仍然在繼續向中國轉移,而國內市場需求的爆發性增長也仍在持續,這一切似乎都預示著外資將源源不斷地涌入。然而,許多人也看到,指望外資投入迅速增長并不現實。一方面,加入 WTO 帶來一輪強勁、集中的投資熱基本已告一段落,臺灣制造以及全球電子業生產基地的轉移在經歷多年的流入后趨于平穩,而諸如房地產等新的投資熱點尚未真正形成。同時,國際上對 FDI 的爭奪愈演愈烈,以印度和越南為代表的南亞次大陸國家為保持穩定的 FDI 流入,相繼制訂了放松外資管制的法規,已成為中國的強勁對手。所以, 一個越來越被人接受的觀點是:中國的外資 引入將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準,但還沒有看到新一輪“中國熱”到來的跡象。
近幾年外商投資呈現出三個重要的趨勢:合資向獨資轉變,產業鏈的整合,投資向服務業轉移。這些都得到了被調查者的廣泛認同。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總裁貝殷思說,出于成本和貼近市場的考慮,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開始把研發向中國轉移,逐步在中國形成研發、生產和銷售一體的完整價值鏈;外國投資向服務業轉移,這也與全球的趨勢相吻合:全球 70% 的 FDI 是投入到服務業中的。
聯合國貿發組織官員卡爾•蘇萬(Karl P. SauVant)也認同這些趨勢,他在一份報告中說:“在制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成功吸引了外資,但中國服務行業的接受外資能力需要加強。”
本次調查還顯示,中國的民營企業已日益成為外國投資者在本地市場的對手。有 42.1% 的被調查者承認,近兩年來對其業務的不利影響是“來自民營企業的競爭”,而這一指標在 2003 年和 2002 年分別是 36.6% 和 31.1%。而回答是“來自國有企業的競爭”的人數從去年的 16.2% 下降到今年的 15.3%。事實上,作為中國經濟最有活力的組成部分,民營企業是這場“對 FDI 的反思”大討論最積極的參與者。長期以來,他們享受不到政府對國有企業的保護,甚至也被剝奪了與更強大的外資一同起跑的資格,但他們以對本土市場的了解以及靈活多變的策略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競爭優勢。
在華外資企業未來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人才。調查表明,在外資企業面臨的諸多壓力中,來自人力資本管理的挑戰僅次于“更激烈的競爭環境”,與其它挑戰相比,則是同樣甚至更加嚴峻。
華信惠悅公司的人力資源專家林杰文說,外國投資正在對中國的人力資源管理產生深刻的影響。在中國運營的外國公司必須把人員管理放在高度優先的地位,才能在這個充滿活力的環境中取勝(參見本期《外商投資:如何應對人力資源管理挑戰》一文)。
盡管面對諸多挑戰,外國投資者仍然打算繼續開拓中國這塊讓他們收獲頗豐的市場(近三分之二的人相信絕大多數的外資企業在中國是盈利的,去年為 56.8%)。有 68.5% 的被調查者計劃在未來三年增加在中國的投資,去年這一比例為 65.3%,而將減少在中國投資的人只有 0.3%,比上一年下降了 50%。更重要的是,預計在三年內實現盈利的人高達近 60%。
毫無疑問,FDI 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并帶動了中國相關產業和企業的發展。同時,我們也相信,中國持續的發展也不能僅僅依賴外資。也許,在發展中尋求合理的增長模式,是中國應采取的均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