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牛羊肉泡饃
陜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歷史悠久。早在崇幀年間,西安就有了專營羊肉泡饃的“天錫樓”,在西北地區頗有影響;局谱鞴に囀牵扔脙炠|牛(羊)肉、牛(羊)骨,配以花椒、大茴、草果、桂皮等調料,入鍋內煮至內酥爛、湯汁濃備用。用優質水調面團烙成“唬背菊 花心”托托饃,掰成著頭大碎塊。炒鍋置上加濃汁湯,再添適量水煮開,放切好的熟牛(羊)肉和適量濕粉絲稍滾,再將掰好的饃塊倒入,加調味品煮1—2分鐘,淋熟羊油盛人碗中。食用時佐以糖蒜、……
豆黃糕
豆黃糕是以豌豆和新鮮柿餅為原料加工而成,以其涼爽甘甜、沁人肺腹的風味特點而聞名三秦。做法是將柿餅去蒂,切成5分寬,3分厚的條狀,在大碗內平鋪一層,再分別澆上3層厚約3厘米的豌豆糊,待涼透后用刀切成小塊即可食用。特點:以涼爽甘甜、沁人肺腹的特點而聞名三秦,春季時食用更佳!
秦鎮涼皮
制作時把大米粉調節為糊狀,平鋪在多層竹蒸籠內,旺火蒸熟。吃時,用近一米長、20多厘米寬的大鍘刀鍘成細絲,加入輔料青菜、小豆芽等,調入佐料,好的口味全在辣椒油上,調好的涼皮全呈紅色,辣里香。
皮影
皮影俗稱“燈影戲”,又有“電影始祖”之美稱。是中華民族傳統戲劇之一。相傳皮影起源于漢代(公元前 200年),興于隋、唐、宋、十三世紀穿入西方,宋代的影戲已能表演完整、生動的三國故事,一些記載宋人生活的著作如《東京夢華錄》、《夢梁錄》、《武林舊事》等,都述及宋代(主要是南宋)影戲的盛況,除了一些有名的藝人,南宋杭州甚至有「繪革社」的影戲組織出現。陜西是皮影發源地,尤其在關中一帶(西安)十分廣泛,僅傳統戲劇目就有數百本,……
唐壁畫摹本
乾陵出土的唐壁畫,是現存唐人墓室繪畫中的精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唐壁畫摹本包括永泰公主墓壁上的《仕女圖》、章懷太子墓壁上的《狩獵出行圖》和《馬球圖》、懿德太子墓壁上的《儀仗圖》等。
秦腔臉譜是以秦腔戲劇中的人物為依據而制作的,如今已形成了一套規范化的藝術表現手法,如色彩運用上講究紅忠、黑直、粉奸、金神的人物特征。秦腔臉譜不僅是一種小巧精致的工藝品,還是研究秦腔藝術、民俗風情的珍貴資料。
戶縣農民畫取材于人物、動物、花鳥等,采用白描形式,想象大膽豐富,講究裝飾性,注重色彩效果,直觀生動,農家生活氣息濃厚。風格特點在于“寫意”,粗獷中有細膩、濃艷中有淡雅、古樸中有技巧。
仿秦兵馬俑
隨著秦兵馬俑的發掘與展出,秦兵馬俑復制品也日漸成為中外游客理想的紀念品和禮品。其品種適宜于藝術館、博物館等陳列,也可供家庭陳設、裝飾、饋贈親友。滿足了中外游人的購物需求,使秦俑走出陜西,遍跡世界
冬青木烙花筷
烙花筷以年輪合宜、樹干粗壯的冬青木為原料。制作時將其解為細股,裁出筷胚,經刮削、車圓、打磨成木筷素身,然后烙花。烙花是加工的關鍵,執烙筆者以手施烙,用準確利落的腕、指力,烙出雅致的山花野草,高山流水等花紋。
仿唐三彩
西安美術陶瓷廠、乾縣工藝美術廠等單位,利用西安得天獨厚的條件,仿制了唐三彩。他們以高超技藝,純依古法的制作工藝,使所產三彩形象逼真、人物富有個性,馬和駱駝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和獨特風格,被視為瑰寶。
彩繪泥塑
鳳翔彩塑是一種民間工藝美術品。它是將粘土和紙漿攪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胚涼干,上白色底粉,隨后涂彩,繪畫和上光即成。泥塑大都是空心圓塑體,也有浮雕式的掛件,既是兒童喜愛的玩具,也是陜西的旅游紀念品。
碑石拓片
西安碑林收藏了漢、魏、唐、宋、元、明、清諸朝代碑碣共2300余件,是我國書法名碑的薈萃之地。西安碑石拓片包括顏真卿的《唐多寶塔感應碑》、柳公權的《唐玄秘塔碑》,還有歐陽洵、褚遂良、懷素等大書法家的作品拓本。